国家能源局8月21日对外发布7月全社会用电量线上配资电话,达1.02万亿千瓦时,这是我国月度用电量首次突破万亿千瓦时,同比增长8.6%。这一用电规模相比于十年前增长了一倍,与东盟国家一年的用电量相当。我国也成为全球首个月度用电量突破万亿千瓦时的国家。
7月全社会用电量为何会突破万亿千瓦时大关?
7月用电量突破万亿度,背后有多重因素。今年夏天,国内多地出现罕见的历史性高温,导致居民生活用电量攀升。
据国家气候中心数据,今年7月全国平均气温创1961年以来历史同期新高。面对高温,空调、电扇等“清凉”产品,在给人们带来舒适的同时,也推高多地用电负荷,当月城乡居民生活用电量达2039亿千瓦时,同比增长18.0%。河南、陕西、山东、四川、安徽、湖北居民生活用电量同比增长超30%。
除了居民生活用电量攀升之外,“东数西算”战略稳步推进,“两重两新”政策加快落地,算力中心、智能工厂等新兴场景持续释放用电需求。
以杭州某智造产业园为例,其前身为电炉炼钢厂。转型后,产业园建起了云计算数据中心,同时还布局年产10万台算力装备的生产线。整个园区7月用电量达到1077.5万千瓦时,同比增长38%。算力中心、智能工厂等新兴场景、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持续释放用电需求。
此外,一些地方在赛事经济的带动下,如“苏超”、浙BA等,也催生出了新的社会用电量。经济稳中向好、高温天气等共同带动用电量较快增长。
全球最大电力基础设施体系为应对高负荷提供支撑
月度用电规模破万亿,如果全社会用电量进一步突破极值,我国是否会出现“电荒”“限电”?回答这个问题,不妨从我国电力基础设施说起。
首先,发电能力有保障,我国能源结构“含绿量”提升,“风光”无限,“火”力也足。国家能源局日前发布的信息显示,截至6月底,我国累计发电装机容量为36.5亿千瓦,风电光伏发电装机规模历史性超过火电。上半年,全国新增投产发电装机容量超2亿千瓦。
国家能源局数据显示,截至7月,风电、太阳能、生物质等新能源发电量占比已接近四分之一,这标志着我国能源绿色转型的步伐正在加快。能源结构“含绿量”提升,不仅有力支撑了用电量增长,更显著提升了增长的质量。
其次,输电方面,截至2025年5月底,我国已建成44条特高压输电通道,另有4条正在建设,“西电东送”的能力已经超过3亿千瓦,有能力支撑东中部地区约1/5的用电需求。这些都大大提升了我国跨区域输配电能力。
最后,国家电网已建成全球规模最大的新能源云平台,累计接入新能源场站超650万座,基于云计算技术滚动分析新能源消纳能力,引导新能源科学开发和合理布局,促进新能源发电“量率齐升”。市场方面,我国已经初步建成全国统一电力市场体系,国网、南网实现了跨经营区常态化交易。这些都为跨区域供电提供了有力保障。
总而言之,我国已经建立起全球规模最大的新型电力系统,有能力应对用电高负荷带来的挑战。
“两新”政策带来节电效应,提升发展含金量
值得一说的是,我国持续实施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,大力推动汽车、家电、家装等大宗耐用消费品绿色化、智能化升级,这也为应对电力高负荷作出不小的贡献。
电商平台数据显示,6月下旬以来,具有节能、健康特点的空调产品更受消费者欢迎,新一级能效的节能空调销量占比已达92%。比如海尔的一款新一级能效空调,从30℃降到26℃用时是44分钟,耗电量是1度。老空调用时是8个小时,耗电量是5度。在江西省德安县,周女士前不久刚换了一台新空调,“以前夏天开空调,一个多月的电费要400多块,自从换了新空调之后,月电费只需200多块钱,节省了快一半的钱。”
除了消费端的“以旧换新”外,制造端的“设备更新”同样在上演节能降碳的绿色实践。今年上半年,2000亿元设备更新超长期特别国债资金,成了企业绿色转型的关键支点,钢铁、冶金、水泥等传统产业加快推进既有设施节能降碳改造,打造绿色生产力。在老工业城市湖北黄石,铜山口矿投入6300万元建设的“智慧矿山”项目今年正式投用。设备更新和升级,不仅让老矿山年均铜产量增长了10%,每天的耗电量也从2.4万度下降到现在的1万多度。
用电量是中国经济“活力值”的体现。月度用电量破万亿千瓦时,一方面保障了大家的清凉一“夏”线上配资电话,另一方面也为中国制造的智能化转型、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澎湃动力。而且,经济增长电力满格,含绿量、含金量都在提升。万亿千瓦时的背后,是轰鸣的生产线、滚烫的算力中心、璀璨的城市夜色和温馨的万家灯火,是产业向好、消费升温,经济发展内生动力强的现实图景。
升鸿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